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,推动要素分配向劳动者倾斜,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,加强政府在再分配环节的调节作用
政府工作报告将“大力提振消费、提高投资效益,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”列为工作任务之首,提到要“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”,标志着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将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促进消费需要系统论思维,逐步建立促消费长效机制,由单纯的促消费政策向“大消费”体系和能力建设转变。
目前我国消费不足的特征较为明显,主要原因是周期性经济因素以及疫情短期冲击,同时叠加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YY易游体育题,造成消费持续疲软。而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,就是从市场最终需求出发,通过商品或服务消费等链条传导,形成最终消费需求牵引供给(生产)进而传导投资这一中间需求,并由此创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环,即形成“提振消费—适调生产—引导投资—创造新需求与提高就业—增加收入”的经济大循环。既注重大消费能力建设,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居民增收、健全社会保障、改革调整国民收入与分配格局向居民倾斜等举措,提高现实支付能力,稳定消费预期;又注重大消费体系建设,创新社会服务和生活服务供给、数字赋能畅通现代流通体系等。即从全局视角统筹考虑增加就业与收入分配、消费与生产流通、消费与投资、供需两侧、境内与境外消费等关系,不断推动各部门聚力促消费。
强消费能力,短期和中长期举措并行推进,推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。短期内,丰富和完善直达居民的转移支付政策工具。中长期内,挖掘以公共设施与服务为重点的政府消费潜力,增加政府在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育幼等方面的公共消费支出,加强对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,多渠道扩展社保缴费资金来源。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,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,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。稳定楼市股市等居民资产价格预期,提高现实购买能力。
调结构,扩服务消费和稳商品消费并重,推动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。以多样化、多层次、高品质供给,扩大服务消费规模,提高服务消费增速。提升医疗健康消费能级,发展银发经济,丰富研学消费场景。培育文旅消费新增长点,聚焦非遗、国潮等领域打造品质至上、产文融合的新消费品牌体系,以“演、赛、展、学、医”等优质内容推动入境游加快发展。加力扩围落实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,推动商品供给结构向数字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转变,稳定商品消费规模和增速。
培育一批市场化的文娱服务主体,鼓励公园举办演唱会等文体活动,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运营,推动体育场馆试点导入赛事、文化、赞助等资源。从小散为主到形成规模,扶持一批规模化品牌化的民生服务主体,推动养老服务专业化、连锁化、品牌化发展,推动家政服务品牌化、规模化发展。做强一批赛事、演艺、会展运营主体,培育壮大体育明星、体育经纪人、体育经纪公司等经营主体,鼓励演艺企业引入具有国际视野、熟悉市场运作的民营或外资方参与投资运营,引导会展企业加大专业化、市场化、国际化运作。
优环境,持续营造贴心、安心、舒心的良好消费环境。增强智能零售场景,在社区、写字楼等地设置无人便利店、智能售货机等,提供便捷的购物体验,满足消费者即时性需求。加大充电基础设施投入力度,加快机场、高铁枢纽、公交场站等重点交通场景充电设施建设,逐步全面覆盖商场、会展中心、旅游景区等场景。适应由年轻消费群体引领的美学、艺术化消费风潮,推动商圈或商业街区打造为美而精的“城市会客厅”,将社区商业打造为小而美、小而全的“社区会客厅”,满足生活、购物、聚会、社交功能一体化需求。
促改革,聚焦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堵点难点问题,推动一批释放消费潜力的有力举措。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,推动要素分配向劳动者倾斜,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,加强政府在再分配环节的调节作用。破除服务消费领域的供给约束,进一步放开对民营和国际资本的服务业准入条件,放宽健康、医疗、养老、教育、美容、文化等领域的市场准入条件,不断挖掘服务业新业态。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,激发文体娱乐和旅游等改善型消费。增加中高端消费品供给,减少对住房、汽车等相关领域的行政性限制,积极顺应居民在改善性住房、购车方面的需求,最大限度挖掘大宗消费潜力。完善直接作用于消费者的个税税前扣除政策,增加用于购买大额商品或服务的特别扣除,有效释放中高收入群体消费潜能。
(作者司马红系全国政协常委,民建中央副主席、北京市委会主委,北京市副市长)